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人力资源考试 >

员工关系:职称评定制度及其完善探讨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时代,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职称是体现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手段。所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对规范学术队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职称制度在国外

  在国外,职称制度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德国,职称评定制度主要适用于国家公职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公务员、教师、军人等。在德国,教授既是职务又是职称,分为C2、C3、C4三个等级。当一位已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已工作若干年后,不仅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且撰写了一篇具有教授资格的论文,同时在两年内为研究生开设了专题研究课程,这样,就可以向相关学院申请教授资格答辩,但只能到另一个学校去应聘。最后由州主管部长决定是否聘用。接到聘任通知书后,教师再和州里进行工资和驻留谈判。在职称评定的条件方面,德国有更多的定性内容。德国教授是终身教授。

  在俄罗斯,职称评定仍延续了前苏联的一些传统,但人们对评职称的积极性已不是很高,主要是来自职称差距的工资差距较小。但在教育系统,人们对职称的重视程度仍是很高的,主要在教育系统,来自职称差距的工资差距也是较大的,并且教育系统的职称评定严格而且具有权威性,很少能利用“走后门”的方式达到职称升级的目的。

  印度没有全国性的职称评定,中央和各邦政府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评定办法、评定时间,但印度最基本的职称评定原则有两条,一是“论资排辈”,二是考试决上下。印度的职称是通过岗位来定的,一旦评上某职称,就一定会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并且终身受用,不存在评聘分离的现象。印度人对职称评定十分关注,因为职称与社会地位和个人福利密切相关。

  二、解放后我国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本着维持原职原薪的政策,对专业技术人员原有的任职资格、学位、学衔及职务一律予以承认并使之继续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一九五六年的工资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职称制度受到冲击和耽搁。一九七八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有关文件中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批评定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并在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任命的同时,进行职称评定的工作。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一九八六年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同年二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文件指出,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需在总结过去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相应地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文件下发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在全国实行。实行这一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鼓励。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的职称制度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职称制度产生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有关职称评定问题的一些研究

  目前,有许多学者就我国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的研究成果。扈文秀、卢妮、樊宏社等人在《高校职称评定的群体决策行为分析及其规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职称评定的全过程,指出职称评定过程中的非正式组织,职称申报人与评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评审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等是导致评审过程与结果出现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并对高校职称评定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王丽燕、吕玲在《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01年 第23卷 第02期)一文中探讨了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提出了职称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其文有较大参考意义。另外,吴亚生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的弊病》(《学习习报》)一文中也对现行高校的一些职称评定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另外,相关的一些研究文献还有:赵春昶、邵东南:《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职称评定中的应用》 (《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3期) ;宁建萍、田秀劳:《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模糊综合评判》( 《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 期);赵炳起:《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问题与对策 》(《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6期);杨志英:《 AHP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应用》 (《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4期);胡金秀、周国强、张炳烛、赵建华、李晓华、张英杰:《 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0期)。另外,有许多同志就学术成果如何有效评价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

  四、目前在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在职称评定和职称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职称评定问题虽有某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但缺乏有深度的系统研究和探讨。职称评定实质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有学术深度的问题,对职称评定也要像开展其它学术研究一样进行探讨和分析,而不能在具体执行时仅仅依靠由一些非专业人员制定的一些标准来考核专业人员的业绩。

  2.在评定时没有有效区别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学术特点,混在一起就会发生较大误差。物理专业的对哲学专业的如何评价?经济学专业的对数学专业的如何评价?不同专业混在一起,实质就如同外行对内行进行评价一样,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3.制定的一些职称标准误差较大,并不能客观反映科研水平。如在职称评定中规定要求同时满足若干项条件的作法就值得商榷。例如,在二级教授的任职条件中,明确规定要求任现职以来,至少满足突出业绩中的四项或重大业绩中的两项。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某一项特别突出的如何办?如有个同志国家级论文发表了几十篇,但若按条件算就只能是满足了一条。这显然有失公平和客观。

  4.将有些先进荣誉称号作为职称条件也有些不妥。反映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的主要体现是论文、专著和课题。除此以外,其它的条件都应放在次要的位置。

  5.职称的名额限制也存在诸多弊端。按人数分配名额对水平高和优秀人才集中的地方就显失公正,而水平一般的单位就占便宜。

  6.对论文级别的认定也存在许多问题。

  7.由职称评定引发的一些学术寻租问题也较为严重。

  8.职称制度本应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但现在的职称评定反倒引起一些学术退化,如导致一些刊物质量的下降,学术造假的泛滥,等等。

  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的对策与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有关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职称评定问题。职称评定是一个事关知识分子积极性调动和学术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领导重视是解决好问题的前提。要对职称制度多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

  2.建议在人事厅下面设立职称局(副地级),或在人事厅之外专门设立一个独立的职称局(正地极),专门处理与职称有关的问题。由于知识分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建立职称局有利于规范职称评定。目前,一些省份在职称评定方面,主要是由人事厅下面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处去管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总体组织力量不足,所以产生问题也较多。所以,应当将这一部门独立出来,同时进行人员和力量补充。在职称局,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不同的处室或委员会来处理不同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问题。委员会成员主要可由相关专家兼职组成,为确保公正性,成员可轮换或不断进行调整。

  3.应根据不同学科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定条件,而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科研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所以,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科的研究水平,产生误差就大。同时,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同行评定。如,物理学科的专家,就不要介入经济学学科的投票;经济学学科的专家也不要介入物理学学科的评审。

  4.职称评定既要体现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和竞争性,也要体现人本性,这里尤其要体现公开性和人本性。公开是实现公正的前提。另外,中国文化具有面子文化的特点,所以,公开也有利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作用。这里笔者建议在职称表决时取消匿名投票制,代之以公开投票制,同时,应将每一个专家投票情况要在有关媒体公开。这里要求是所有环节都要公开,否则,一些环节公开,而另一些环节不公开,有些人就会在这些不公开的环节上做文章,这时问题就会出在这些不公开的环节上。所以,阳光是杜绝腐败的最好办法,而阴暗总是容易滋生腐败。另外,在设计职称评定条件时也要体现人本性。要对老同志和年龄大的同志予以关照和特殊考虑,同时,对年轻的同志也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不能只顾拉车,而忘了马的休养。目前,一些知识分子产生心理压抑与郁闷与职称评定中所体现的人本性不足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在职称评定中体现人文关怀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5.要进一步健全职称评定中的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目前,职称评定中基本没有什么监督和纠错机制。出了问题就出了问题,也没有人去追究和检查。例如:一块申报的有好几个人,结果条件差的被评上了,而条件好的反而没有评上,就没有人和相应的制度去追究,至多就是在舆论上反映一下,而舆论又是软约束,不起实际作用。所以,应建立对评定专家的约束机制。评审专家既要享受权利,也要承担义务。对不负责任的专家要建立相应的处罚制度。对此,笔者建议:在职称局之外,可设立一个由学术人自己组成的一个半民间性质的监督机构,专门用于监督职称的评定和纠错。

  6.要进一步规范论文和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规定刊物级别,本身就是一种官本位观念在学术上的体现。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的决定因素应是创新程度,而不是刊物所在单位的级别。所以,在鉴定论文质量方面,国家应研究出台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利于职称评定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评定论文质量时,应当将同行评定和引用率指标等综合起来考虑。同行鉴定有同行鉴定的优势和弊端,引用率指标也有其不足和长处,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好。

  7.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学术腐败问题,深层次与诚信缺乏也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局部问题总是与社会总体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杜绝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社会诚信建设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8.要将职称制度建设与其它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要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反对学术行政化,提倡学术自治和学术民主。学术本质是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因为自由和民主有利于创新。但过度的学术行政化会导致学术研究的异化,这时,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有可能变成当官,而不是创新,就会与学术研究的目的相悖。

  9.国家要尽可能允许多办一些刊物,在满足国家政策方向和有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可提倡刊物自办化和市场化。目前,在发表文章方面,是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一方面,是需要发表的文章很多;另一方面,又是刊物数量有限。结果是一些刊物越办页码越多,印刷字体也是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是肥了杂志社,苦了学术人。所以,国家应当允许办更多的刊物,同时让这些刊物在市场中去竞争。这样,一些不好的刊物就会自然淘汰,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学术腐败。

课程推荐

  • 中级会计职称普通班
  • 中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中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中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普通班

班次特色
按照大纲(或教材)章节体系进行系统讲解,结合各章节考情分析、知识点讲解和总结,对大量极具代表性的重点、难点习题解题思路及过程的深入剖析。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答疑版+vip

240元/一门
450元/两门
68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特色班

班次特色
含普通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开通模拟考试题库,题库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准确把握考试重点、难点与考点,教授答题思路与方法,剖析历届考试失分规律,指明考试中“陷阱”、“雷区”和“误区”所在。帮助考生减少答题失误,助学员高分过关。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语音视频课堂+答疑版+VIP

380元/一门
720元/两门
96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精品班

班次特色
含特色班全部课程+服务,同时为开通精品班的学员配备相应的直拨咨询号码,专人答疑,建立完善的学员信息库,及时回访跟踪,了解学员学习情况,督促学习,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答疑精华班+应试技巧班+语音串讲班+VIP金卡

680元/一门
1200元/两门
1800元/三门
购买
课程班次 课程介绍 价格 购买
实验班

班次特色
含精品班全部课程+服务,实验班学员享受班主任制教学制度,并签署协议,当期考试不通过退还该课程学费(必须参加当期考试)。选报实验班课程的学员,还将免费获赠上期考试同科目下其他所有名师主讲的课程!
课程组成
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模拟考试题库+答疑精华班+应试技巧班+语音串讲班+VIP金卡+签署协议

1000元/一门
2000元/两门
3000元/三门
购买
  • 中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 中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实验版
模拟题库 题库介绍 价格 购买
综合版

题库特色
题库以考试大纲为主导,准确把握考试重点、难点与考点,教授答题思路与方法,剖析历届考试失分规律,系统、详细地总结各章节的重点内容配以例题详解,让学员事半功倍,考试命中率高,助学员高分过关。
题库组成
模拟考试系统+试卷题库+章节题库+幻灯题库+手机题库系统+答疑版

120元/一门
200元/两门
240元/三门
购买
模拟题库 题库介绍 价格 购买
实验版

题库特色
包含综合版所有题库,开通实验版题库的学员,只要在考试之前完成该科目题库中所有题目的答题,并且完成错题重做,考试不通过退还该科目费用!
题库组成
模拟考试系统+试卷题库+章节题库+幻灯题库+手机题库系统+答疑版

240元/一门
480元/两门
720元/三门
购买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专业知识水平考试:
考试内容以管理会计师(中级)教材:
《风险管理》、
《绩效管理》、
《决策分析》、
《责任会计》为主,此外还包括:
管理会计职业道德、
《中国总会计师(CFO)能力框架》和
《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试:
包括简答题、考试案例指导及问答和管理会计案例撰写。

更新时间2022-03-13 10:58:07【至顶部↑】
联系我们 | 邮件: | 客服热线电话:4008816886(QQ同号) | 

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

客服电话: